參與食物銀行工作五年餘,三度代表我國分別前往休士頓、倫敦、墨西哥城開世界食物銀行領導力機構年會;今年(2023)三月下旬甫抵達墨西哥年會的主題「動盪時代的食物銀行」特別激勵吾心,緊緊扣合我個人關切的面向—農業。
食物銀行源起於想處理人類在工業化之後,食物透過機器設備、標準化作業流程,可以大量生產。加上二戰結束的十年後,部分地區的人類邁入穩定富裕階段,食物取得愈來愈快速且超量,吃得下的不多,想吃的太多,負擔得起的人們浪費狀況有增無減,丟掉的比吃的多,於是二十世紀六0年代催生了食物銀行,希冀透由重新分配食物,以改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象。
經過70年之久,尤其在氣候變遷舖天蓋地如沙塵暴一波波襲來,有一天,《沙丘》將不再只是小說和電影,食物銀行若只在著眼於處理食物重新分配,只能說是亡羊補牢。地球人必須看重造成氣候異變的成因,食物銀行更該從源頭倡議並投入從農業生產方式徹底改變,與重新分配食物成為食物銀行家可履踐的兩支柱子。
「你不可能把和平建立在空肚子上。」第一天會議從「氣候變遷如何改變糧食危機與衝擊食物不安全」收益良多。
台灣缺蛋、缺水並非單一事件。氣候變遷正舖天蓋地影響著全球。洪水、食物騷亂、農作物流行病、暴雨、農作物流行病、嚴重乾旱等。導致人道主義危機、食物動盪、股市下跌等問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Covid-19 、乾旱、戰爭、經濟衰退警告正在眼下。
如何觸成一個擁有彈性農業食品系統的世界,並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是許多先趨科學家的任務。而農民則努力應對日益增加的影響氣候的風險,保持糧食生產及其能力,以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
但作為生產和相關土地利用變化的農業卻貢獻了 24%的溫室氣體排放。水稻甲烷、養牛養豬等經濟動物的糞便處理、反芻動物的腸道發酵等,都如鐵扇公主的芭蕉扇煽起氣溫上升,降低了全球主要作物的產量;若不加以控制,將會導致全球小麥生產量降低6%、玉米減少7.4%,更別說兵戎未止的小麥生產大國俄羅斯與烏克蘭所引發的減產危機。
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間, 580萬中美洲居民處於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態,包括:瓜地瑪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國,以及中非、南蘇丹、敘利亞、葉門、阿富汗等。衝突和氣候危機將數百萬人推向飢餓的邊緣。
肯亞、菲律賓、哥倫比亞的食物銀行家們上台談他們國家在乾旱、洪水、颶風下的食物安全之慮,流離顛沛的氣候難民已愈捲愈多,而台灣人還在「吵蛋」。
第一天聽到Dr. Bram 說:「食物銀行不再只是慈善機構了!必須承諾參與氣候行動!」我心深受鼓舞,但願我們的夥伴們也理解,展開新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