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銀行先驅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邁入第10年

全民9週年海報-02.jpg

食物讓孩子長大。食物使生命前進持續。食物是物質,食物含營養的同時,食物也是傳達愛情的橋梁。                   作家新井一二三

  2020年是世界最艱難的一年,遇到前所未見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因著疫情的漫漶,世界各國的食物銀行扮演著急難救助的新角色,剛滿九歲的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也挽起袖子,投入社會的急難救助行伍中。

  新冠肺炎改變了世界,自2019年12月爆發首位患者,迄2020年6月7日,全球累計6,873,363例確診,死亡病例達398,921例死亡,世界各國以關閉邊界因應阻止惡化,首當其衝的航空業與旅遊服務業,紛紛以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甚至直接關閉遣散員工。在有效疫苗問世之前,各國開放邊境的時間未定,受影響的產業日增,失業人口還無法計數。

  近日,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憂心因家庭失業人口劇增,可能會影響部分家庭的日常生活,對於這些家庭的食物取得首當其衝,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特別打破常例,發動救急募款進行採購食物,推出【惜食又傳愛  防疫無飢餓】#疫起給力箱,以協助與我們合作的社服機構所服務的家庭,能及時給力,且兼顧營養補給。箱內包含3公斤白米、鮮奶麥片、快煮麵、營養口糧及四組罐頭。

  食物取之於大地,在豐饒的臺灣,食物資源素來不患寡而患不均,全民食物銀行一貫秉持著透過所收到的食物捐贈,儘量不花錢採購食物,而是將食物被恰當分配珍惜取用;因此,我們扮演食物分配平台的角色,透過數位聯絡站,將全民食物銀行所收到的食物及時有效地送到需要人手中,這是我們九年來的主要業務之一。但新冠肺炎的大流行讓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特別打破慣例,這是我們期許自己更有效地變通不拘泥於既往原則,急難救助為先,以發揮食物銀行平台的效力。

  此外,食物銀行本以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中的第二項與第十二項為己任;第二項目標為「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第十二項目標則為「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我們作為全球食物銀行網絡 (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簡稱GFN),在臺灣唯一合格會員,多年來,積極參與並了解各國的食物銀行狀況與發展現況,透過我們的實踐與世界趨勢同行。

  我們相信國家的競爭力之一係奠基於擁有良好身體素質的國民身上,因此,我們推出「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專案,站在改善營養的趨勢浪頭上—募集成長階段所需含鈣質、Ω3、膳食纖維的牛奶、堅果與全榖物,送到交通狀況較遠的國中小,提升相對缺乏資源的鄉村學童的營養素質;同時,我們也與各大學營養科系老師合作前往這些學校透過遊戲傳遞飲食知識,讓小學生們也擁有知的權利。2019年,更投入人力與物力給與偏遠地區學校的體能隊補充營養。而臺灣社會進入高齡化,樂齡族群的飲食也是全民食物銀行正著手投入的領域。

  從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成立的全球第一家食物銀行,迄今50年間,世界上的食物浪費有增無減,特別是在新興經濟體中約有15-30%的食物被浪費,每年浪費數十億磅的食物,而四分之一的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況。近半世紀以來,關注減少食物浪費vs.飢餓的機構日益增加,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為其中一家。同時因食物浪費也致使碳足跡徒增,這也是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的會員們每年致力於減少約105.4億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將近220萬輛乘用車。

  在過去9年裡,臺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界定自己是一個環保與資源重新分配的非營利事業組織,將來自食品廠商、企業、通路、農場、消費者所捐贈的食物,透過我們各種線上群組與平台,迅速分配給合作的180餘個社會服務機構,朝著「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的綠色解決目標前行。

  已邁入第10年的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之下,更積極扮演起「綠色」的飢餓干預組織,通過機構與社區的跨組織合作,為缺乏食物者提供糧食援助,建立民間社會支持可持續糧食系統。

  食物銀行型態的組織在1967年因應時代需求而生,彼時,所謂的「綠色革命」正熾—運用農藥化肥種植,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種植量,俾使能餵飽更多人。如今人類的食糧分配不均的問題依然存在,但更多的環境問題:氣候異變的後挫力紛至沓來,南北極冰融天氣不夠冷也影響植物的授粉,進一步導致歉收;雨林的過度開發等困境,橫亙於眼前,是人類從未有過的挑戰,作為一個以食物為核心的非營利事業組織,我們自詡為食物銀行界的先驅,絕非鐵板一塊,除了原有食物銀行的業務範疇外,也將順隨勢轉調整腳步,履踐SDGs的第十七項目標: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扮演一個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的非營利組織。